如是明心
明心可以解釋給你,如果把見性功夫告訴你,只會讓你落個不能見性。明心是理上,見性是功夫上,倘若你的功夫還不夠,明師即便告訴你,也不能見性,佛性、六根都能見到,六根互通互用,古今有許多自稱明心見性的大德,實則多為是明心之師,而少有見性之師,沒有通過功夫上的修煉,永遠不可能見性。 當初六祖惠能見五祖之前,也只是明心而已,並非是大徹大悟的見性功夫,當五祖半夜三更為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,六祖才徹見佛性,而後又再三打撈,在東華山一帶隱修15年。 欲見佛性,唯一的路便是修定力,看話頭、持咒、誦經、參禪……都是為修定力打基礎。明心是通過善知識的開導,而見性必須通過自身的修煉,佛性是空、也是有,明心是苦空無常,見性是常樂我淨,見性重要,明心更重要,倘若心明的不正不透,性也無法達到究竟。 解悟和證悟的距離還有十萬八千里,尤其是專搞佛學研究的人,各個都成了佛,而實修的人卻被人們誤認為都是業障深重、都是傻瓜蛋,真是不同的時代,流行不同的風氣,這個時代流行吹牛皮,研究幾本佛學都成佛了,研究佛學,充其量也只是個知解分子,道的邊還沒沾上。 有些人明心不是修來的,是聽來的,是別人給的答案。見性是什麼樣的情形,也是別人講給你聽的,這種人既不能眼見佛性,又不能親身體會真如。三界未超,生死不能了。口頭理論講的頭頭是道,但遇到一個過來人(走實修的路,而不是研究理論的)給他一個公案,或給他一首悟道偈,結果是啞口無言。玩理論的人,充其量只能明心,也即明白果子。見到果子,吃到果子,絕無可能。 開始第一步怎麼用功?清清楚楚知道你每一個起心動念;第二步,遠離一切幻相;第三步,明心;第四步,見性;第五步,先天的根本智與後天的後得智合二為一;第六步,過牢關,超三界,了生死,開山做祖渡眾生。 整個修煉過程都是通過定力來完成,非定不禪,非禪不能證道,定力不僅是在靜中修來,更要學會在動中也能保持定力不失(也即學會在動中修定)。修定力的目的是為了在動中使用定力,定中無需定,有定方有正念,有正念方能證道。 都說入道要門是慧,萬行說入道要門是定。何謂定,不取境,不舍境方為定,有定不為境轉,不為境轉即是如來,如來即是智慧之人嘛! 何謂正念?精而不雜為正,醒而不寐為念。意思是說,專修某一法的人,不夾雜,不間斷,心眼清醒,而不昏寐,晝夜一如,持續下去。 定力為什麼修不起來?大家一聽到修定力,總以為是在盤腿方為修定,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,習氣多,則煩惱也多,習氣煩惱不除,再好的禪定功夫也沒用。 習氣不破,縱然見性,也無法超三界,破除習氣,還是要借助習氣,而不是躲避習氣,躲避是壓抑,因緣一成熟還是被習氣所轉。中下根器的人斷習氣,是靠躲避習氣來斷,上根器的人是和習氣打成一片來斷習氣。 斷除習氣煩惱要守戒,守戒方能斷習氣。超越三界的修行人,無戒可守,無戒可犯,三界內、有戒要守,有戒可犯,三界以內是因果的世界,也即五陰的世界,破五陰(色受想行識)要守戒,之所以有習氣煩惱,是因為色身未轉變,是被物所轉,要轉物先守戒,戒清靜,習氣破。無習氣,定力才穩。有定力不再造業,無業力,才不再往返三界。 開悟的人會不會發脾氣,古來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會發脾氣,而且比沒開悟的時候發的還要大幾十倍,甚至百倍,開悟的人發起脾氣來如同獅子吼,百獸聞之皆喪膽,降妖除魔靠的就是這股爆發力,常人聞之,震耳欲聾,妄念頓消,頑固眾生聞之,傾刻改變我執。前念發脾氣,後念又嘻嘻哈哈,絕沒有嗔恨、報復的心存在,柔順的時候可以騎在他肩上,發起脾氣則無堅不摧,怒目金剛正是如此。 功德福報何時修來的?悟前修的是福報,悟時修的是功德,悟後是功德福報同時修,並非是悟後什麼都具足,而是悟後什麼都在修,所以悟後什麼都能得,萬行門中不舍一法,種種福報都會具足。 修行的人最怕做事情,實則是錯誤的認識,事情來時用心做。事情去時不戀它,用心做,就是禪,禪即一心不亂,專注一事,一心做萬事,萬事皆成,萬心做一事,一事也不成。鋤地放在鋤尖上,砍柴放在刀刃上,交友放在真誠上,若能常此一往,即是無事道人。 開悟見性以後是不是大功告成?見性以後才算走完一半的路程,接著要走的便是繼續修定力,通過借助人、事、物、理來修定力,借助定力來斷除習氣煩惱,生生世世阿賴耶識裡儲存的習氣煩惱非明心見性一刹那能徹底清除。業力也即習氣構成,業力牽引,實際是習氣牽引。明心見性的人一樣會有財色名利的念頭出現,不同的是,前念起、後念覺而已。 明心見性嚴格來講還是屬於見道位,下一步才是修道位,最後是證道位。理論是頓悟,事情(功夫)是漸修,修功夫的時候,心不住在色聲香味觸上,絕不可能入魔境,多數著魔的人都是下意識裡喜歡這些才著魔。 心理行為改變,功夫絕對能夠做上去,換句話講,之所以沒有進步, 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理行為沒有真正的改變,既然真修行,為什麼心理還改變不過來呢,入道要門首先是改變心理行為,其次才是借助某個方法。 為什麼明心見性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,一個高中生考入大學以後,便成了大學生,為什麼還要學習四年,甚至更多年,最後才能獲得大學文憑,大學在讀生和大學畢業生,為什麼都叫大學生呢?十年的老教授和剛剛被評上的教授是一樣嗎?是有區別的。 修學靜坐的人當進入到一定的程度後,身體逐漸開始發熱,甚至發燙,這是因為體內的精力充沛後的正常反應,人體的熱能是由精產生,力能是由氣產生,光能是由神產生,通過修煉後把體內的精、氣、神變成熱、力、光。就像冰塊遇到高溫後逐漸融化變成水,再繼續升高溫度,則變成水蒸氣,遠遠望去,雲霧繚繞,又像一團白光。 不解法身,不算悟道,報化非真佛,也非說法者。真說者,處處在,處處說,沒悟者處處不見,處處未聞。 迷則是八識,悟則如來藏。 念無好壞,住即壞, 起而無住,念自滅。 聖人起念,能破念, 凡夫起念,被念轉。 修而不解,邪見多, 解而不修,非真解。 妄起生境,境生妄, 妄是真心,生妙用。 是空非空,乃無住, 是相即有,不住空。 是空若住,空也有, 是有無住,有也空。 空有未生用,實為幻中生, 若是已生用,實為定中出。 妄念息處,是真如。 真如起用,需六根。 妄自本淨,何需滅, 若言有滅,是有住。 度生者,生者從未生,度死者,死者從未死,那你在度誰?是自己需要,而不是他人需要。究竟需要什麼?需要法報化三身。法有理集,報有悟,應化全憑功德修。 淨土者,生者決定生,去者實不去,心中淨土,實無來去,來去皆非真,本地風光,原不動。 不隨念轉,不被境遷,念起即知,就是禪宗所講的“覺知”。 涅槃的意思是,不在這裡,也不在那裡,不在任何地方,又在任何地方,在也不在,沒有特定的形相。時間、空間都是它,說它是什麼都可以。 美與醜,好與壞都是頭腦給強加的,美與醜,好與壞在某個國度,在某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定論,一旦進入內在的源頭,一切都是一種存在。 有問必答的老師,不是高明的老師,對於學生來講,有問必答,學生靜慮的功夫永遠不會出來。既不能靜慮,智慧也就不可能打開。有時候在教學方面需要現金剛面孔,學生才會深思猛醒,也即菩薩心腸,金剛面孔。 修行人並不是不能發火,你可以發火,但心要把持住,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發火,知道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,所做的每一件事。否則就是被境轉進去。 心裡妄想紛紛,雜念重重時如何?覺知不斷,何懼它!靈明覺知的出現乃至最後的穩固,靠的就是妄想與雜念的磨練。 念佛、念經、念咒語,心若在散亂,念破喉嚨也枉然。念起、念滅,念念分明,有念也無念。 種種善法皆是助行,惟有覺照是正行。 青山本不動,白雲任去來,念念不停留,念念則自滅。 一本《圓覺》通諸法,無奈世人不願讀。《圓覺經》是修行人必讀之經,不明圓覺,不知如何修道,不通愣嚴,不知如何是道。 綿綿密密,相續不休是何意?綿是細長意,綿綿,是恒而持久意;密是不疏意;密密,是沒有前後,無有間斷,是一體,不是二體;相續不休,意為連續不止,行如雲,流如水。 心是妄,性是空,三藏十二部經皆是對心性的注解。有了分別,對境集起為心,性又是心的根源,心是像,性為體,心性合二為一,又生用,實則體、相、用三者是一,不是三。 明妄心,見真性,生死根源頓時空。明者真明,見者真見,明其無形相,見其真性空。體無形相,用之即顯。相無定形,動之即是。 明心離相,離相見性,見性相空,相空隨緣,隨緣無我,無我真空,真空寂寂,寂寂不動,不動如如,如如即佛。 欲明心性,先明六根與六塵,對境生起,即是心性相見,生起者為性,見到者為心。六根六塵即是心性的投影,不明六根,不見性;不知六塵,不見心。根塵若分離,心性也無用。 心性是一,不是二,為明心性方便故,故把心性分為二,心是苗,性為根。無根,也無苗,無苗,不見根,這叫做:順苗找到根,依根而生苗,根苗原本是一體。 性是生命的根源(苗),和光同塵,此滅,又生彼。生滅僅是現象,根(性)從未生滅,萬物之母,即是性,逍遙法外,出生入死還是性。 性為體,心為相,體相合和,便是用。依用為相, 才顯體,體、相、用不需分。不用,不見心(相),更不能見性(體)。處處用,處處見;時時用,時時見。會者,處處會;識者處處識。不會、不識者是理未通;能會,能識者還需用功。 心如明鏡時,對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看得清清楚楚,既能看見起心動念,也就意味著能守住自己的心,能守住心,也就做得了主。 起心動念為影子,心如明鏡,無影不鏡,無鏡不影;心性的關係猶如:鏡與影的關係,鏡外無影,影外無鏡;佛與魔的關係亦複如是。 但用言說,皆非實義。心性本自空,何來體相用。說有說空,皆你需用。若能識鏡遣影,宇宙萬物皆我性之現也。 禪宗法門,最適合這個時代修習,密宗儀軌繁多,投入的時間更多,淨土宗亦複如是。唯禪宗,至簡至易,於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皆可修禪,一切事物的相用,皆是性的顯現,也是六通齊發。禪雖頓悟,更重漸修,今日頓悟,乃昔日漸修;今日漸修,乃明日頓悟。 禪是無聲之教,重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若言頓悟,或言慧開,未能生用,皆非悟開。修在事物中,悟在事物中,用在事物中,體現在事物中,乃佛法之精髓也。 成功人事,是用事實體現出來,非言語,非智慧,非能幹…… 教不足以論禪,理不足以成功,禪是在用中體現,成功是在落實中幹出來的。 善讀理者,永不通理,更不通事;善讀事者,事不圓,理事兼讀者,方能透徹圓融。 佛門巨匠,是實修實證出來的;談玄說妙者,只能放在茶餘飯後以供眾樂。 淨土彌陀,乃無上禪法,“一心不亂,淨念相續”,乃禪之覺照也;淨念相續,覺照不失,豈非密宗即生成就嗎?禪淨密皆是即生了生死,何有貴賤之分? 先師所云:“迷時,法轉人;悟時,人轉法。”是人修法,非法修人也。人邪,修正法,正法也變成邪法;人正,修邪法,邪法也變成正法。 分別為著,著即有染,染有生死;無分別者為淨,淨即無著,無著者,即無佛魔——處無相大定中。 無名可為萬物。 無體可為萬體。 有名有體,是物非道。 佛之一境,非來非去,有來有去者,是妄念所為,心地清淨者,自然與佛相應。佛雖現前,實無來去,如天上月,是一,非千萬也,心猶水,水清者月自現,千江水清,千江有月,而月實無分身來去。 “唯有家裡人,方知家中事。 若語門外漢,無疑定遭謗。” 未能明心,皆是盲修,未能見性,皆是瞎練,明心方可見性,見性方為始修。學佛之人,待明心見性後,方可斷盡習氣。 過去聖賢皆是先悟後修,悟是理,修是事,理是頓悟,事是漸修,累世舊習,非悟能消,皆是依悟起修,依修而證。 總之,明者自明,迷者自迷;凡用言語,皆非實義。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YN6iDDuWGBZMeu7BArgCVspNxOvrcg--/article?mid=13834
留言列表